高考作文素材
高考作文素材(精选15篇)
在日复一日的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都写过作文吧,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,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,切忌东拉西扯,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。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高考作文素材1这两天正值高考日,无论是哪个阶层的人都开始重视起来了。毕竟有些所谓的名家、导师对于高考的观点都是一样:高考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。
然而,到底是否选拔了人才谁都说不好。
仅仅从今年高考的语文看来,有些地方不是很理想,究竟是那些地方不理想,谁都说不清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。总而言之,有句话还是非常实用的:中国的教育制度是需要改进的。
我的题目是《高考作文?》,那么下面就来谈一下与今年高考作文有关的内容了。
今年的题目可谓是出得相当有意思。
北京地区高考作文题为:给材料作文:刘长卿《别严士元》两句诗“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”。乍一看,美啊,真是美,对于了解这首诗的考生来说自然是美到家了,因为他们知道应该如何下手。而对于不了解这首诗的考生来说就不是那么美了,恐怕只局限于那几个字词,就美不出别的来啦。
北京的高考题目一出,对于考生来说就好像是给羊围了一个圈,一下子就把他们给限制住了,要想发挥不是没有可能,不过圈门可并不是那么宽,能够出去的,恐怕可想而知。
而其他省份例如山东省、江苏省、浙江省、四川省等,几个省份的题目虽然是没有围圈,让考生能充分发挥,可是,从那些题目来看:《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》、《怀想天空》、《我能》等,对于考生来讲,打从上了初中就开始写这样的文章,无非是要有内涵、有深度、有文采。一开始便来个题记、写个排比句、引用个名人名言,让老师一看就知道这孩子一定有功底,没等看那么几行,就先给它来个保底分。这样的文章,只要不是字难看的不像话、中间思路跑得太远一般分数就肯定没问题了,而且内容不用说,一定是积极向上、健康乐观、对于组织、学校、社会报有深刻认识。
而那些思想较独特、个人观点较强的文章,如果遇到某些老师说不定也挺吃香,可是也很容易被打为“反派”。
如果说今年比较离奇的题目,大概全国卷I的作文题目应该堪称一绝了。对于已经离开小学七八年的高考生们来说,这样的作文就如同怀旧。我记得大概从小学三年级以后既没有写过这样的文章了,英语是有写过的,语文来说,大概那种发挥性题目才偶尔有图出现。这让考生们一下子无从下手。于是,一下子考生们都开始“坐文”(坐着想如何写文)了。
考语文那天我一大早便起来从网上查找今年考试的题目,顺便看了看网上的评论,还是那些很俗的话,看久了针对性便不强了。
很有意思的是在新浪的博客上看到了韩寒当天发表的言论,觉得挺有意思。引用一下下“在教育的目的里,作文从来不教你怎么写文章,而是教你怎么不会写文章,作文写的越好,文章写的越差,理解别人文章的能力也越差,眼光就越短浅,思维就越僵化,见识就越狭隘。于是,教育又成功的如教育所愿,把一个识字的文盲送进了社会。”
看完之后的确是有良多感慨,我们学生现在就是这样,做题要按老师所讲的思路,写字要按老师所教的字体,就连写作文也一定要有模式,否则,老师会认为你自发感慨,个人主义。于是导致了现在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写作文了。至于做文章,那恐怕是更遥远了。
如果愿意,我觉得新浪办的一个专栏还是很好的——“20xx高考同题作文征集”。
这里写作的人也很多,不妨可以去试试,看看这会“作文”的和不会“作文”的到底谁的高考作文可以更胜一筹。
高考作文素材2博收海纳百川
何谓博收?即平时要大量阅读,广泛涉猎。陆游云:汝果欲学诗,工夫在诗外。意思是写作之前必先潜心体验生活,用心积累素材。所谓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,只有做好足够的素材储备,才不至于临场时或望题兴叹书到用时方恨少,或搜肠刮肚生拉硬拽些文不对题的素材。这样写出的作文必定内容空洞、语言苍白、表达单一,也自然与高分无缘。
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博收呢?首先,可以从生活中挖掘素材。生活中并不缺少好的素材,而是缺少发现好素材的眼睛。只要你细心观察、真心体会、用心挖掘,生活就会成为不竭的源头活水。其次,可以从书籍中挖掘素材。
同学们手边的语文课本、文学读本以及考纲要求读的文学名著,均是经典中的经典。如果从中选取事例作为作文的素材,定会有事半功倍之妙处。再则,在广为涉猎的基础之上,还要明于甄别,勤于摘录,善于整理,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素材宝库,比如可以根据语言素材、情节素材、故事素材、人物素材、思想素材,或按照自然现象、社会现象、历史人物、生活经历、作者形象,通过列图表、画素材树、建立素材坐标系等方式来归纳整理。
慎取撷英取华
何谓慎取?即根据作文要求,选择最典型、最新颖、最有冲击力的素材。选用素材并非捡到筐里都是菜,也不是韩信点兵,多多益善,而是要谨慎选取,去粗取精。通俗地说,就是要好钢用在刀刃上。那么什么样的素材才算得上好钢呢?当然是高考作文中的高频材料、经典材料了。
高频材料的主题始于高考作文命题热点,而经典材料本身,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厚重的文化底蕴,因此能促进考场作文深刻思想性和文化内蕴的形成。因此,将高频材料与经典素材据为己有,必定可以打造光彩照人的精美篇章。
慎取要用本立足课本,活用课本素材。课本素材虽是近水楼台,同学们极为熟悉,却也极易忽视。殊不知,只要找到了课本经典素材与命题材料的契合点,灵活应用,举一反三,就可以出奇制胜。如20xx全国卷优秀作文《诚为锦,信为花》:
是谁,为了践行一个承诺,在萧萧风中,在易水岸边,举起那一杯离别酒,对邀青天,慷慨洗剑。剑光清冷,一如他坚定的眼神。剑归长鞘,高歌壮士一去兮,不复还,慷慨而英雄地前行,去赴那一场死亡的悲宴。
慎取要溯源面向生活,巧用热点素材。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,作文的材料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内素材,必定缺乏时代感、针对性,无形中会削弱文章的主题。新闻是社会的百科全书,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。大到世界风云、社会热点,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,都可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。如20xx湖南高考优秀作文《低姿态的高贵》:
温总理在下飞机后对一对等待多时的母子轻声说了句对不起,感动了世人;林志玲在一次商业演出中与影迷拍照,因身高太高,她弯腰与人齐平,七十多位影迷排队,她弯了七十多次,将自己从遥远的星辰中摘下来,送到人间,无数的星光点缀成高贵的海洋,贯日长虹,骀荡春风。
你可知,轻狂不是罪过,意气不是犯错。倘若你能扎根于生活的土壤,不去做那漂浮不定的浮云,你的生命将诗意盎然,截取一段便可成诗成画。
作文 ……此处隐藏13073个字……深入了解文化背后的风土人情便一一用金钱利诱,民风变了;用人工翻新一一“做旧”,文化的韵味也变了。
追回遥远的绝响。当我们放弃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,蝴蝶便静静的停在我们的肩上。没有一处古村的韵味是上天所赋予的,它们积淀了文化的记忆,传承了淳朴的民风。然而,人们的过度开发却让这种在静谧中的吟咏成为了绝响。我们应尝试去发现、去保护、去歌颂每一处在我们周边被遗忘的古迹,追回失落的遗址。更重要的是了解背后的民风与人情。
保卫遥远的绝响。驴友的沉默是值得认可的,并非自私,而是保卫。一旦将位置公诸网络,游人一多,素质便参差不齐。或许,的确有文化的行家,但也必定有素质低劣的破坏者,也唯有沉默是最安全的眼下之策。然而,长远之计必定是提高自身素养,用心去体会,而不是用照相机简单的留念与粗暴的刻下“到此一游”的炫耀。
他们就在我们的周边,静谧而安详的存在着,并不遥远。切勿因人心浮躁,金钱利诱使之成为遥远的绝响。
高考作文素材14这是一个有关神童和她母亲的故事。1983年,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,因为母亲曾雪梅从小的悉心教育,从两岁起,他便被人称为“神童”。可遗憾的是,17岁就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他,却并没有在大学里延续曾经的神奇,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退学了。其母亲在面对采访时忏悔道:“我不怪他,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,对他也太狠了。”(4月7日《广州日报》)
从报道呈现出来的基本事实看,幼年时期的魏永康在智力上的确有着同龄人不可比拟的优势,当年人们称他为神童,似乎也不为过分。况且来说,这类智力超常儿童的存在本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,就像生活中低智商儿童、残障儿童出现的概率一样。于此而言,看到并承认魏永康的过人之处,或许才是我们剖析这件事最基本的逻辑起点。
遗憾的是,聪敏过人的魏永康在后续时间里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,其母亲揠苗助长的功利做法,反倒将他塑造成了现代版的“伤仲永”。或许我们谁也无法想象在培养过程中,母子二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挣扎,那交织着泪水与汗水的成长轨迹,又印刻了两人多少的心酸与绝望。我们唯一能感受到的,就是那忏悔式独白中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愧疚之爱。
毋庸置疑,在儿子遭遇过山车命运的洗礼后,这位母亲的忏悔是真诚的。那句“我对他太狠了”的锥心陈述,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失败的教育故事,倒不如说她是在以自揭伤疤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教育之课。
首先来讲,在这个被按下快进键的当下社会,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神童母亲教育孩子的影子,只不过我们的某些做法没有那位母亲极端罢了。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就理直气壮的为他们做了很多主;我们担心他将来不够优秀,就肆无忌惮的为其制定了很多通向成功的计划。而至于那些决定、计划是否征得孩子的同意,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,在很多时候却被忽略了。从这个角度看,我们最该从这位母亲忏悔话语里学到的,那便是反求诸己,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她的做法一顿猛批。
而在另外的角度,神童母亲的忏悔,其实也是在向社会寻求她教育孩子失败的答案。尽管在面对媒体时,她不断的在强调“我错了、我太狠了”,但其究竟错在何处,狠在哪里,她心里却并没有完整的答案,以至于她现在都还想将当年教育儿子的方式施加在孙子身上。这其实也是当下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所面临的集体困惑。尽管高屋建瓴的指导文件不少,但真要落实到具体之中,却又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,以至于很多家庭只能把孩子当成“试验品”,在一遍又一遍的摸索中去探寻教育教育的办法。
因此,面对神童母亲的忏悔,一味的批判与蔑视都不该是正常社会应该呈现出来的价值观,我们最应该做的,是要在这样的教训中多看看自己的短处与不足,并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我们共同面临的尴尬与无奈,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。比如在成功的标准上持有多样的观点,在不同价值的认同上,有包容彼此的宽宏心态。否则,这样的忏悔便没有半点意义。
高考作文素材15在教育部一再重申要重视“大学语文”课之后,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始了行动。但无论是将其设立为除中文系以外本科生的必修课,还是一些大学老师将其作为教育科研的大课题,不可否认,在如今的大学课堂里,“大学语文”课依然处于边缘地带。透视这门课程所面临的尴尬,其实是为实现其所承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使命。
上过大学语文课的,都会对一个场景颇为熟悉——偌大的阶梯教室中坐满了学生,有的玩手机,有的窃窃私语,向前望去,“遥远”的讲台上有个单薄的身影,无论是讲《诗经》、还是谈鲁迅,好像总是让人“听不太清”。
虽然自1978年恢复高考后,大学语文课即被重新提上日程,但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,大学语文课经常会淹没在其他更“有用”的课程之中。到如今,大学语文课依然处于边缘地带。
是“大学语文”,还是“高四语文”?
大班教学意味着师生互动较少、课堂纪律较差,老师只能选择简单地灌输知识。这样的课堂难以形成浸入式的教学体验,无法将学生带入所讲内容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中,不仅不能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和参与兴趣,更无法使他们对母语文化有超出知识层面的理解与体会。
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。但目前的大学课堂,难以营造饱含美好情感的氛围,而信息碎片化的网络时代,学生们的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日渐钝化。长此以往,大学语文的课堂越来越知识化,慢慢会成为所谓的“高四语文”。
早在20xx年全国大学语文年会中就提出,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具体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,即贯彻人文精神、培养人文态度、贯穿人文内涵。然而,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内容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,情感真挚、主题积极向上,但内容能否有效传递却受限于师资、教学方式和授课模式。
大班教学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专业,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学科背景,而阶梯教室中的教学根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。那么,在此环境下,要求大学语文的教师仅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阐释,很难实现带领不同背景的学生体会人文内涵、培养较高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的目标。
逆势突围,是解决大学语文课程难题的必然出路。笔者认为,调整高校课程设置,继续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,加强课程的师资力量建设是逆势突围的基础。不仅从战略上也从现实实践中关注大学语文课堂,不仅从硬件设施也从教学理念、课程价值方面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科学化教学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语文课程的“阶梯教室之痛”。
而在既有环境下,寻求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大学语文突围的一个角度。如20xx年中国人民大学将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“大学汉语”课程由全校共同必修课程调整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,颁布之初虽引发争议,然而细究会发现,原来2学分的大学语文扩增为10学分的人文素养课,包括原著经典阅读、公共艺术教育等多门课程,学生可根据兴趣和水平选择课程。南开大学从20xx年起,每年招收“语文高等教育”博士生,加强对大学母语教育的理论探索。
诗人叶芝说,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不管在阶梯教室,还是围炉而坐,大学语文课的真正价值,应是挖掘学生内心的那把人文之火。
文档为doc格式